在华辰春拍中,一组圆明园、颐和园的六张原版老照片以95.2万元的高价创造了中国老照片拍卖的纪录,进一步助推了正在兴起的中国老照片收藏,也再一次掀起了人们对原版老照片的关注。
这组照片中的三张拍摄于1875年的圆明园照片在网络上和传统媒体中引起了很大反响,因为这不仅是第一次早期原版圆明园的照片出现在中国的拍场,更重要的是照片有摄影师的签字、印章和编号,并且品相完美,具有相当的艺术价值。

圆明园谐奇趣全景,蛋白印制,1875,托马斯·理查德摄,是华辰拍卖六张照片中最珍贵的一张。选自华辰拍卖图录。
象圆明园这样的原版老照片是指直接通过照相机拍摄后一段时期(一般指五年)内,直接从底版印制的照片。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能够看到的历史照片,比如在书籍杂志或互联网上的照片,其实很多都是"照片中的照片",它们都是从原版照片扫描、翻拍重新印制到书刊或者上载到网上的,很多照片是经过多遍的扫描和翻拍,清晰度大大降低,内容习见不鲜,和原版照片带给我们下面的体验已经很遥远了。

大家闺秀。广州容芳映相摄,1900年左右,手工上色,银盐印制,酸枝木原框,35X27CM,背面是镜子。
有人说:照片是静止的历史。照片的纪实性是摄影艺术能自立于艺术之林的基本依据。欣赏历史照片,就是在欣赏和探究历史的轨迹。在这个快餐消费时代,虽然网络和出版物上很多"你抄我抄"的历史照片偶尔能带给我们惊鸿一瞥,但远远不能带给我们对历史的回味和沉思。因为历史是由无数的碎片组成的,相对于其他复制的照片,原版照片的高清晰度为我们把握照片中的每一个碎片提供了可能。这种碎片的细节不仅准确地折射出了历史的真实,而且我们可以通过对每个细节的解读来更好的理解历史的全貌,这是那些清晰度不高的复制照片所无法比拟的。
一张照片拍摄的起因,一开始是被摄者想替自己保留一份对自己的记忆(肖像照)或者拍摄者想保留一份对大千世界的记忆(风景民俗照等)。从本质上看,一张张照片都是在珍藏一个个私人的回忆。我们欣赏这种原版照片,就是在分享这种回忆,在体验时间的沧桑。

化妆女子和孩童,橱柜照片,上海宝记照相楼,1900年左右,银盐印制,博主藏品。
可以说,相对于网络和出版物上的照片和现在数码输出的照片,原版历史照片每一张都是孤品。虽然从原底片当时或许会印制多张照片,但每一张照片都是手工印制的,曝光、色调都是有差别的,照片的签字、保存方式、地点和照片本身的颠沛流离更加千差万别,所以我们手中的历史原照都是唯一的。
面对着一张具有百年历史的原照,看着它发黄的纸基,精美的纸托,不可倒转的历史景象和摄影师或被摄者的题跋或印章,抚摸着它光滑的表面,凹凸感的照相馆商标,我们一下子会感觉到自己和历史的距离拉近了。这张照片也许被被摄者、摄影师抚摸过,也许在以后的岁月里又被很多我们并不相识的人珍藏过,通过一张张历史原照,我们在和被拍摄者握手,在和当年的摄影师握手,在和历史握手。这是一种奇妙的时光倒流,一种崭新的人生体验。细细体验和珍赏这种近百年的历史光影,对比我们自己的生命经验,它让我们高速运转的身体放松下来,让我们纷繁芜杂的头脑平静下来,这种我们从未意识到的历史,带给我们一种特别的温情和厚重,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的沉静和从容。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计算机自动生成图像的出现,传统影像所依赖的借助相机光学生成的原理已不在是唯一,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后摄影"时代,与传统影像距离的加大无疑使我们更加珍视历史;而人人手持相机(手机)的体验在丰富我们的摄影经验的同时,更增加了我们对传统影像的怀恋。同时,互联网和大众媒体大大增加了影像的受众人群,这种共享文化的普及更加增加了原版照片的膜拜价值,也许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英国著名的原版老照片收藏家特里•班尼特今年访问中国时告诉我:在西方,一张原版老照片的电子版传播得越广,人们就会越有兴趣购买它的原版。在中国很多交易商害怕照片电子版的传播和印刷出版会影响原版的价值,但特里预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 五年之内,这种情况会彻底改变。

北京女子,橱柜照片,北京亨泰照相馆,1910年左右,银盐印制,博主藏品。
在当今社会,"读图"不仅仅是人们快速接受信息的方式,读"原图"更应当成为一种重要的思维和体验方式,原版照片屡创拍卖新高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收藏和鉴赏这种历史原照,尤其是当它成为你的藏品,在你手里赏玩的时候,这种独特的朝觐感会引导我们进入一个超越日常生活的境界。在分享比我们自身更持久和更丰富的影像过程中,我们也找到了自己的独特位置。这种现代人最喜欢的视觉体验还能触动我们的情感,让我们暂时摆脱现实,从而将我们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来增加面对现实的信心和勇气。真实的现实生活是残缺不全的,这个生动的世界从来就没有完美,到现在也不完美,但在这个静止的天地里,你能够享受完美,不朽的完美。(作者: 仝冰雪) (来源:网络)
|